为了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内在驱动学习,真正做到“以学为中心”。自今年9月份起,人工智能学院倾力打造“非正式学习空间”,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受到广大学生们的欢迎。
学生在非正式学习空间进行小组讨论
为师生办实事的真体现
随着学校学生规模逐年增加,学生学习场所日趋紧张。同时鉴于人工智能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团队学生反映缺乏小组讨论地点的意见,人工智能学院领导班子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建设人工智能学院“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决定》,着眼于学院楼和百川实验楼闲置场地,充分利用崇智楼一层东、西厅以及百川实验楼东附楼三层门厅、连接走廊的空余空间,构建以“主动学习、自主管理、团队协作、创新实践、追求卓越”为理念的场景式“非正式学习空间”。学院领导和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对采购桌椅进行现场安装布置、张贴文化上墙装饰,提供饮水设施等,是为学生办实事的真体现。“非正式学习空间”一经使用,就吸引了众多学院的大学生们前往学习和讨论交流。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常宇迪说:“我和同学基本每天都回来这里备考,与教室相比这里更能够给予我足够的自由空间,非常感谢人工智能学院提供这样一个学习场所”。
学生在非正式学习空间学习
环境育人的新探索
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文化上墙的要求,在崇智楼“非正式学习空间”里,制作悬挂了空间简介、励志标语,摆放了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等,在百川实验楼“非正式学习空间”里,张贴了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名人简介、竞赛照片、获奖证书等。大学生走进“非正式学习空间”,油然而生一种竞赛的兴奋感、学习的主动感。学院还专门安排了勤工助学的学生维护空间的环境,确保场地的整洁、干净。人工智能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主动把创意设计活动搬到非正式空间进行,他们表示,在非正式学习空间,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充分沟通,相互思想碰撞,更能够激发灵感,有效帮助创新设计。
学生参观非正式学习空间文化墙(摄影:李太红)
小空间里的大作为
AI意味着无限创意与可能。人工智能学院打造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初衷就源于专业本身,通过对结构化正式学习空间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流动性、讨论性、舒适性和时尚性的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场所相比,非正式学习空间更倾向于个性化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更强调自主意识与团队交流,在这里,经常会看到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或拿着书本,或带着笔记本电脑,共同学习、研究和讨论。人工智能学院的王道睿同学说,在这里学习,让我感觉学习变得更轻松,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今后,人工智能学院还将结合大学生们的需求,不断完善“非正式学习空间”服务功能,也希望广大同学们到“非正式学习空间”学习、交流,在最美的空间里遇见最美的成长。
(撰稿人、核稿人:李太红、张瑞兴)